【香港疫情衝擊波之跨境物流危局】港跨境運輸近停頓 轉口業現40年最大危機
水陸運價飆兩倍 大灣區出口兜路走
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大量跨境司機染疫,4月初已有九成跨境司機停業,跨境陸路運輸幾乎停頓,由於一車難求,運費大漲兩三倍;3月份深圳開通水路到港業務,然而龐大的需求也令運價跳漲兩倍。且以往當天可從大灣區內地城市陸路發貨到香港,如今由駁船運輸需要五天甚至一周。許多出口商已經放棄再經香港出口,改由深圳港或南沙港,香港的轉口港業務面臨40年來最大危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周曉菁
香港第五波疫情令跨境司機受到很大的影響,大量跨境司機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所居社區、大樓出現疫情而被迫停業。深圳為了嚴防香港輸入性疫情,對跨境司機也採取了嚴格的閉環管理,並在深圳灣、文錦渡等口岸設置跨境司機接駁點。工聯會3月底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九成跨境貨運司機因深圳跨境貨運接駁的新安排被迫停工,跨境陸路運輸陷入近乎停頓狀態。
由於陸運資源十分稀少,3月份深圳開通水路到港業務,大灣區的貨物由駁船轉運到香港的碼頭,然後再到葵涌港或機場出口,但同樣亦因香港疫情影響,內港碼頭出現堵港,處貨效率低,形成無論陸運或水運來港,費用比以往大漲兩倍甚至五倍,且運輸到香港時間亦由以往一日,延長至五日甚至一周(詳見另稿),相關影響亦逐步浮現。
出口改走鹽田蛇口南沙港
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向是內地的重要轉口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0年經香港轉口進出內地的貨物佔本港轉口總值89.6%。第五波疫情令跨境陸路貨運停擺,除影響香港葵涌港的出口之外,也影響香港的空運出口,並已導致大灣區大量工廠出口交貨期延長。有物流業資深人士透露,3月底以來,許多原本走香港海運的訂單改走了深圳鹽田港、蛇口港和廣州南沙港,有出口商甚至選擇繼續北上,在內地的機場空運出口。
深圳中進國際貨代執行董事唐毅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說,公司長期從事出口美國的海運業務,他有一個出口醫療設備、醫療試劑的大客戶,以前產品都從香港發貨,但因為香港的疫情拖慢了港口作業和轉口效率,其部分產品選擇從廣州、深圳兩地的港口發貨,香港發貨佔比已縮至約七成。其他客戶也有類似顧慮,故大灣區內許多客戶,將「FOB貨(船上交貨)」改走深圳鹽田港、蛇口港和南沙港。
他認為,疫情嚴重影響了香港的轉口港業務,近幾年葵青貨櫃碼頭排名已從第五名下滑至去年的第九名,他料今年甚至會跌出前十。長此以往,勢必會威脅到香港的轉口港業務及航運中心地位。
貨櫃港排名跌至全球第九
香港海事處數字顯示,香港港口今年首2個月的貨物吞吐量累錄233.6萬個TEU(標準箱),按年減少8.6%,與疫情前2019年首兩月相比,更是縮水18.2%。翻查資料,香港港口的TEU吞吐量在2004年前,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此後排名開始下跌,2013年後下跌速度加快,2020、2021年連續兩年排名第9。
就TEU吞吐量而言,香港已難與上海港、新加坡港等抗衡。不過,唐毅指出,作為國際貿易大港,香港獨特優勢仍在。葵青港口海運航線多,公司不少傳統客戶還是傾向繼續從香港轉口。由於兩地陸路貨運受阻,公司會幫客戶將貨物從深圳、東莞等地,通過駁船運到葵青。葵青碼頭也能接受一些合規的危化品運輸,深圳港暫時無法做到,這類產品的客戶也仍會從香港轉口。
航班升降量兩年急跌66%
跨境陸路運輸陷停擺,以及香港航班升降量劇減,也危及空運出口地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Willie Walsh近日就直言,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實際上已經在地圖上消失」。香港民航處數據顯示,疫下香港的航空貨運受影響不算太大,今年首兩月航空貨運量為65.8萬噸,較去年同期下跌8.6%,相較疫前2019年的數據,則跌2.8%。但航班升降量則跌幅驚人,疫情前本港一年包括客機及貨機航班升降量可達40多萬次,2020年疫情開始後,當年航班總升降量大跌60%至約16萬次,2021年再跌至14.5萬次,跌幅約66%。今年首兩個月,僅錄得1.2萬次航班升降,即平均每日約200多班。
香港以擁有世界級的國際機場、高效率的貨櫃碼頭,以及多條陸路過境通道著稱,正是完善周全的海陸空聯運模式,促成了香港物流業蓬勃發展。可在第五波疫情發酵下,聯運模式備受挑戰,可以預見,若整體物流狀況未能改善,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全球貨運樞紐的地位,將大受衝擊。
跨境物流大變陣
1、13月底以來香港九成跨境司機停運;
2、40年來首次駁船海運取代陸運;
3、物流公司將大灣區貨物從鹽田港、蛇口港和南沙港等轉運到香港內河或者貨櫃碼頭;
4、跨境陸運資源稀少價格上漲兩三倍,達到9,000元人民幣一趟;
5、駁船海運南沙港40呎貨櫃運費從最開始之前的3,000多元人民幣漲到近1萬元;
6、俄烏衝突和內地疫情,港物流商業務受拖累;
7、大灣區出口新訂單改走深圳港和南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