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香港物流行業發展新動力
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主要產業之一。2019年,貿易及物流業佔本地生產總值19.8%,為67萬人提供職位,其中於物流業就業人數達17.6萬1。面對內地物流業迅速發展,加上近年世界供應鏈急速變化,社會有聲音認為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地位面臨挑戰。其實, 2012‑2019年物流業增加值每年平均增長2.7%2,成績穩健。儘管面臨各種難題,香港物流業界近年仍積極創造行業發展新動力,在區域與世界內發揮香港物流獨特優勢。
為了瞭解物流行業的最新發展,貿發局經貿研究訪問了香港物流協會會長袁美儀工程師。香港物流協會於1996年成立,宗旨是推動物流行業發展和提升行業競爭力。其中,協會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合作,獨家於香港開辦全國物流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等級認證考試,協助香港物流從業員考取內地物流師資格。袁美儀會長簡介了近年香港物流功能及角色的轉變、業界適應新環境的方法、以及業界為鞏固香港物流業優勢而籌劃的,為讀者提供寶貴參考。
香港物流協會於2021年3月發布《冷鏈物流管理體系項目指南》(左四為香港物流協會會長袁美儀工程師)(相片由香港物流協會提供)。
適應供應鏈重組
袁美儀會長表示,近年世界供應鏈已出現顯著變化。她指出:「隨著中國內地製造成本上升及中美貿易戰的關係,部分企業將生產基地從中國內地遷移到東南亞國家,『世界工廠』已從一個單一國家的概念延伸到區域性的概念。疫情期間,世界對亞洲製造的商品有更大的需求,這一點也強化了世界供應鏈近年出現的變化。」
「同時,在佔香港商品貿易總額最大份額的電子產品中,近年具備充電功能的電子產品逐漸成為世界主流,而這類產品大多以鋰電池驅動。運輸這類產品的安全性備受重視,驅使相關製造及銷售企業選擇更快捷及安全方式(如:空運)運輸此類商品。」
袁美儀會長指出,香港的政策制度使物流業界更快捷地適應世界供應鏈的轉變。她介紹道:「香港『一國兩制』下的自由港地位為物流業界提供了靈活性。在香港,貨物可以在進口或出口後14天內報關,這給予商家極大靈活性利用香港作為貨物中轉站,通過香港將貨物運送到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國家等地。同時,香港成功於2021年7月開始實施出口空運貨物百分百安檢的安排也給予客戶信心3。香港空運和海運物流企業近年普遍積極調整航線,將更多業務重心放在東南亞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是以上原因所致。近年,香港正與內地及東盟4為首的亞洲國家及地區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經香港進出口的原料和半製成品也越來越多。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有助香港物流業界適應全球供應鏈重組。」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2‑2020年香港與中國內地及東盟國家的貿易總額每年分別平均增長1.7%及4.4%,比香港與全球貿易總額每年平均增長1.4%高;原料及半製成品佔香港貿易總額比例也從2012年的32.9%上升至2020年的43.9%。而2012‑2020年香港鋰電池(香港貨物協調制度編號850760)貿易總額每年平均增長13.5%5。受惠於制度及地理優勢,香港正在成為聯通內地及東盟製造業基地的區域物流中心。
通過科技應用發展新業態
除了供應鏈格局的轉變外,業界也需要面對科技發展為業界生態帶來的改變。袁美儀會長指出:「現時物流業界正經歷科技轉型期。5G、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設備等已在世界各地的供應鏈不同環節中廣泛應用。這種轉變衍生多種新業態,大幅改變業界生態。這些科技一方面協助業界在貨物追蹤、艙位編配、倉庫管理等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另一方面推進了電商的發展。現在,消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通過手機購買日常所需,包括新鮮食物,在等待貨物送達時也可以用手機實時看到送遞員的位置,其實也是科技帶來的便利。」
「科技的急速發展,加上世界供應鏈的變化,驅使不少物流企業調整業務模式。對較大型的物流企業而言,它們除了積極投資新系統和設備外,還在B2B業務的基礎上加入B2C業務。以往,物流企業普遍擔當幕後角色,協助社會上各種企業解決貨物流通的需要,例如:將貨物從生產地送到店舖供消費者購買。但是我們觀察到現在不少較大型的物流企業會開設『最後一公里』物流服務,將電商貨物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
「對中小型物流企業而言,仿傚較大型的物流企業加入B2C業務難度較大。始終,物流是一個投資頗大的行業,採購自動化設備、升級車隊等動輒索價數萬至數十萬元港幣。即使是貨運代理行業,升級物流軟件也所費不菲。需知道,中美貿易戰及疫情下全球貿易量下降6,中小型物流企業財政本身已經頗緊張,再拿出資金作投資對它們而言無疑百上加斤。因此,香港物流協會一直鼓勵中小企物流企業一方面按循序漸進方式進行科技升級,另一方面多檢視運作流程及參與培訓,以提升效率及員工質素。」
「所幸,不少中小型物流企業反應靈活,推出各種客製化服務,並善用員工專業知識搶攻特定市場,如:精密電子產品、進口食品、時裝等貨物的物流。客戶只需要將他們託運的貨物種類、到達目的地的時間、選取的運輸工具、於香港進行的加工環節等資訊告訴物流企業,不少中小企物流企業都能盡力滿足客戶需求。靈活及以客為先的態度,使不少中小企物流企業在行業面對轉型的關鍵時刻,仍然能面對市場競爭。」
香港物流協會為業界進行冷鏈物流管理培訓 (相片由香港物流協會提供)。
大力推動香港冷鏈發展
要適應世界供應鏈的變化,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並不足夠,而是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冷鏈物流管理是香港物流協會大力推動的範疇。袁美儀會長指出:「隨著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及消費市場快速升級,區內對各種精密電子產品、醫藥產品及優質食品的需求持續上升。這些貨物不少需要保溫處理。」
「為使香港的冷鏈物流管理制度能更有效地與國際及內地最新發展接軌,從而提升本地管理水平,香港物流協會承蒙香港工業貿易署『工商機構支援基金』資助,於2021年3月發布《冷鏈物流管理體系項目指南》。其中,《指南》內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之實務守則》由香港品質保證局受委託制訂,旨在指導業界清晰地認識冷鏈物流管理體系的要求。《實務守則》共有7章,涵蓋最高管理層職責、冷凍倉庫管理、流程管理等內容,詳細列出香港冷鏈物流企業應該遵從的做法。」
「需指出的是,香港物流協會制訂冷鏈物流管理體系的目的是為業界提供內容清晰易明,措施可操作性強,又符合香港實際營運環境和國際標準的操作指南;而並不是要自立門戶,取代現時世界上通行的管理體系。事實上,在制訂《冷鏈物流管理體系之實務守則》時,香港品質保證局參考了ISO 28000 供應鏈安全管理系統、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HACCP)7、中國內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等主要標準及政策文件。《實務守則》正式發布後深受本地物流企業歡迎,認為能使企業冷鏈物流管理及操作更流暢及更清晰。業界有良好迴響,我們深受鼓舞。」
展望將來,香港物流協會希望香港能夠建立大灣區內冷鏈物流管理的優勢。袁美儀會長表示:「香港冷鏈物流起步較其他大灣區城市早,業界經驗豐富。雖然香港不少冷凍倉庫位於倉庫大廈內,與近年世界以建設單層式大型冷鏈物流中心為主的大勢有別,但香港冷凍倉庫從地面貨物裝卸區到高層冷倉路程的保溫措施也做得很出色。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制訂冷鏈物流管理體系和舉辦更多培訓課程等措施,盡快建立更龐大的本地冷鏈物流管理專才團隊。未來大灣區對冷鏈物流管理的需求很大,我們希望更多香港企業和專才能夠在大灣區覓得發展機遇。這樣香港物流業界不單可以把握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商機,也可以促進大灣區內冷鏈物流管理良性競爭。」
「當然,物流設施的建設和政策支持也很重要。預計於2023年,香港國際機場高端物流中心將會落成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大物流倉庫。高端物流中心將設有智能溫控倉庫,適合儲存藥品等貨物,業界對此等新設施落成也十分期待。」袁美儀會長補充道。
《冷鏈物流管理體系之實務守則》詳細列出香港冷鏈物流企業應該遵從的做法。
小結
物流本質上是一個資本及勞動力同樣密集的行業:物流企業既要投資建設廠房及購買設備,又需要聘請足夠人手進行貨物分撥和派送。雖然現在能通過各種自動化機械和智能科技減省對勞動力的資源需求,物流企業仍然需要聘請專業的物流從業員處理客戶要求和執行部分程序。面對各種資源因素制約,香港物流業界通過科技升級、靈活變通、加強員工培訓、制訂物流管理體系等方式以團結業界,從而應對來自區內及海外的競爭。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國家將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除了可以提供世界級航運法律及其他專業服務外,也可以緊貼世界物流業發展大勢,重點發展高端和專業物流服務,如:食品及醫藥冷鏈物流、危險品物流相關服務、跨境電商物流等。這樣不單可以提升香港物流業競爭力,更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良性競爭和優勢互補,達致互促共進的理想效果。
1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2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4年、2019年以及2015年12月和2020年12月的《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的業務表現及營運特色的主要統計數字》。
3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於2016年9月發出一項空運貨物保安政策指示,以加強空運貨物保安。其中一個符合政策指示的方法是為所有出口空運貨物進行安檢。相關指示已於2021年7月1日在全球生效。香港民航處於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實施為期18個月的過渡期安排,將香港出口空運貨物安檢的百分比分階段提升至百分之一百。
4 香港已與內地及東盟分別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中國香港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自由貿易協定》。
5 註:此數據顯示的是鋰電池作為單一貨品運輸時的情況。然而,鋰電池可以作其他電子產品的一部分,不一定每次均以單一貨品的方式運輸。此數據只供參考。
6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世界貿易數據回顧2020》及《世界貿易數據回顧2021》(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顯示,全球2019及2020年商品貿易貨運量分別下跌0.1%及5.3%。